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头条 > 正文

历时6年出版,《陆维钊全集》展现“通人之学”

澎湃新闻获悉,历经6年编纂,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陆维钊全集》 近日出版。陆维钊(1899—1980)是我国现当代声誉卓著的学者与书画家。《全集》收录的作品几近一半未曾公开面世。书画以外,这些作品绝大部分为手稿,其中包括各种书体形态,不少还夹杂甲骨、金文等古文字。《全集》展现陆维钊先生成就之全貌,为世人提供一个“通人之学”的现代样本。

陆维钊(1899—1980),作为学者与教育家,亦堪称一代典范,其治学精神与教育思想具有长远的价值与意义。早年,才华横溢的他从南高师毕业便被聘为首届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首王国维先生助教;中年,在沪上艺林崭露头角的他为叶恭绰诸辈所青睐,深度参与《全清词钞》编纂;1945 年抗战胜利,他应业师竺可桢校长的聘请,任教于浙大文学院。从此他将年富力强的学者生涯奉献给浙江大学,前后十五年之久。年逾花甲,又因其作品造诣非凡而为潘天寿等人所激赏,遂调入浙江美术学院。不久便负责筹建书法专业,由此开创了新中国高等书法教育之先河;七十年代末,八十高龄的他又在全国率先招收首届书法篆刻专业硕士研究生,厥功至伟,世所共知,影响至今。他生前既受马一浮、潘天寿、沙孟海诸家推重,身后则有林散之、姜亮夫、夏承焘诸辈予以盛赞。终其一生,博采众长,力迈前贤,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大成,传承有序,又别开生面。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教学理念、艺术主张与学术追求,意义深远。

陆维钊  

据出版方介绍,《陆维钊全集》由浙江大学与中国美术学院组织专业骨干力量参与,聘请专家团队、拍摄团队以及项目助理,持续对陆维钊先生存世作品进行整理、研究。自2019年初开始筹备项目规划,在陆先生家属与家乡浙江平湖市陆维钊书画院的密切配合下,分阶段实施相关计划,至2024年12月完成,历时近六年之久。大致前四年以整理为主,确保陆先生所有存世作品尽可能纳入全集。后两年则以研究为要,不间断探讨整体框架与内在关系。最终形成六卷八册定本。其中包括第一卷“书法”(两册)、第二卷“绘画”(两册)、第三卷“诗文著述”(一册)、第四卷“批注、日记、信札”(一册)、第五卷“笔记、教案、医方”(一册)、第六卷“散墨辑存”(一册)。并重订年表与研究文献目录,丰富学术内涵。

《陆维钊全集》 

《全集》收录的作品几近一半未曾公开面世。书画以外,这些作品绝大部分为手稿,其中包括各种书体形态,不少还夹杂甲骨、金文等古文字。一些内容时至今日已成冷僻之学,仅陆维钊先生常用词牌便逾五十四个,散曲也有十几个不同的曲调。另如《医方录》,涉及中医的不少专门术语,以及中西医知识。《全集》展现陆维钊先生成就之全貌,为世人提供一个“通人之学”的现代样本。

《陆维钊全集》 内页 

《陆维钊全集》 内页  

《陆维钊全集》 内页    

书法卷

陆先生书法艺术造诣精深,篆隶草真行五体皆能,尤擅篆隶,兼能刻印,从早期作品便可见个中端倪。青年时代于篆隶之外,楷法纯正,笔笔分明,清雅劲挺;中年时期多以魏碑示人,格调高古。偶以行草为之,取法南田诸家,务追险绝,风神萧散;晚年篆隶并重,复归平正,炉火纯青,气象雄浑。又追踪二王一路,取法《兰亭集序》《圣教序》为多。更创扁篆一格,古往今来,章法、结体独树一帜,世称“陆维钊体”。书作寓刚劲于婀娜,匠心独运,即便是内容相同的“同心干,放眼量”一联,或篆或隶,或长或扁,笔墨淋漓,变化莫测,令人叹为观止。其行草“天地乘龙卧,关山跃马过”一联,诸法咸备,气象万千,深受艺林推崇,纷纷将之视为千秋杰作,为二十世纪书法名迹之一;其小行书乃文人正宗一脉,腹有诗书气自华,或长卷或短札,无不精妙绝伦,各有风采,为世人所重。正如清人刘熙载所语“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陆先生细心、谨慎的学人之风跃然纸上。

陆先生一生转益多师,经常取法临习的历代碑帖逾百种。其书法创作以“北碑为骨,晋唐为韵”,对于我们分析了解“碑帖融通”这一书法史重要转折时期颇具价值,对当代书法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如他在《中国书法》中解释书体的发展演变时指出:“书则至唐,已由极盛而尽其变。元、明迄清,因无有出其藩篱者,此清末尊北碑、崇篆隶之所由来。盖已无路可走,不得不另寻途径耳。”陆先生书法风格多变,熔铸古今,扎实地临摹历代经典作品,融会贯通,在书法艺术中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中晚年致力于创扁篆一体,沙孟海曾赞誉其“自有机杼,敢于创意”,“不求形似,自用我法”。他在七十岁左右潜心于《兰亭集序》与《圣教序》的临习,用功极勤,尝谓:“余临《兰亭序》第一百五十通以后稍有所会。”陆先生晚年不少脍炙人口的精彩之作均是书写自作诗词歌赋或集句,抒发个人情感,成为传统文人书法的现代转型之成功典范。尤其是数件气势磅礴的对联,早已成为二十世纪的书法经典名作。1976年在学生鲍士杰的追问下,先生曾回顾一生书法着意取法历代十碑,并屡书其名;两年后,又写下平生主要得力于《三阕》《石门铭》《天发神谶》《石门颂》四碑云云,值得后来者借鉴。不少研究者认为,陆先生汲取了几代碑学大家的甘苦得失,总结经验教训,集百年之大成,通会古今,终获成功,从而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

在二十世纪这一精彩纷呈的中国书法史上,陆维钊是一位真正注重书法语言形式,且具有清晰辨识度而自成新体的大书家,“在国内外深受推崇”,日本著名书家青山杉雨在《中国现代书法》一文中亦有所论及。这种独辟蹊径的审美探索与辛勤砥砺,最终成就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从而在整个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陆维钊先生的学书经历、书法书学成就与教学理念,对于新时代中国书法的走向,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全集》在全面掌握作品的基础上有所遴选,入编作品共269件(套)。同时,将陆先生各种题跋、题签一并加以收录。

楷书《旌表贞孝钱孝女淑贞墓碣》  纵一二六.五厘米 横六二.八厘米 纸本  一九三〇年代中期  平湖市陆维钊书画院藏

隶书同心干放眼量三言联  其三  纵一三九.三厘米 横三四.七厘米 纸本  一九七八年  中国美术馆藏

行书崔述《考信录提要·释例》句  纵一八.七厘米 横五一.四厘米 纸本  一九三〇年代后期  平湖市博物馆藏

绘画卷

陆先生在绘画方面,其山水、花卉创作均有自家面目,偶写人物,亦雅致可爱。他早年受祖父影响,有所陶染。青年时代大多追摹清初四王恽吴诸家,笔墨规整,气息清雅,六法咸备。又富有家藏,与古人妙迹朝夕摩挲。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曾一度在上海鬻画为生,并与沪上大藏家吴湖帆、叶恭绰诸家多有往还,鉴赏品评前人传世之作,详察得失,由此眼界开阔,画风亦初具自家面目。山水之外,又以花卉见长,兼能墨竹,气息清雅,题句亦隽永可诵。受聘浙江大学后,常与有朋互通声气,深研画理,风格遂为之一变;入浙江美院,与潘天寿、诸乐三、吴茀之、陆俨少、陆抑非诸家早晚切磋,兼取时风,又一变;晚年受新安画风影响较深,师法造化,笔墨恣肆,设色亦妙,遂自成家数,留下不少精彩之作。

简而论之,陆维钊作画不拘门户,广取博收,对清初六家、晚明董其昌并上溯元季黄公望、倪云林等,都进行了长期研习,尤其肯定王翚的画史意义。后来他深受黄宾虹画风影响,借鉴尤多。又根据数种大型画集,对历代传世名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拟有《绘事雕龙目录》。此外,他有一方“为鉴古而临摹”常用印,表明其艺术主张。七十九岁前后,他还根据延光室影印本临仿黄公望名迹《富春山居图》,并写下长跋。我们共征集陆先生绘画作品合计300余件(套),《全集》收录逾250件(套),大大超过以往任何出版物。

本卷附以先生一生所用印章近百方,分为自刻、他刻以及待考印等,名曰“庄徽室印痕”。先生早年刻印颇丰,可惜在抗战初期已散佚无存,待考印中应有部分出自先生之手。需要说明的是,“他刻”印中也有一些印稿出自陆先生本人之手,如朱文“陆庄”“陆庄氏”“老来书渐稳”等。

山色危亭图  纵六六.二厘米 横一六.五厘米 绫本  一九三〇年  私人藏

深山读易图  纵七五.五厘米 横三三.五厘米 纸本  一九四三年  绍兴博物馆藏

庄徽室印痕

诗文著述

陆维钊先生从小喜爱吟诵,常以诗人自许,一生吟唱不辍,留下不少佳篇,至今为人传诵。从其传世诗词手稿可知,他在少年时代之作已不乏佳句,既得启蒙雅正,又有天资清朗,气度不凡。陆维钊在弱冠之年,便有“万山青拥一诗人”之句,可见其诗性之所至。南高师求学期间,他与众多名师益友唱酬往还,登山临水,反复研磨,诗品日臻浑然,字句渐趋精炼,并不时见诸刊物。1922年,他以陆惟昭一名在《文哲学报》(中华书局出版,第一期、第三期)相继发表《寥廓》《旅夜书怀》《薄暮》《八声甘州》《菩萨蛮》《齐天乐》《满江红》等诗词,崭露头角。他任教松江女中时期,一方面与诸同事交流心得,另一方面继续参与潜社雅集;居沪任教圣约翰大学期间,他加入当时沪间词人之“午社”,与各界名流高手相切磋。并自始至终协助叶恭绰编纂《全清词钞》,传为佳话。1945年受聘浙大文学院后,他与诗词名家马一浮、张宗祥、夏承焘诸家朝夕相处,唱酬相继。晚年在浙江美术学院,深得师生爱戴,有不少同事与学生受其影响,吟诗填词,蔚然成风。

陆维钊作画时,也常常喃喃吟诵,诗意兴然。终其一生,他对师朋交往,历史人文,国变家难,先贤时杰,山河锦绣,亲友聚散,种种心绪,一一诉诸毫端,格调高雅,气息清新。这些诗词作品经先生数十年间反复修改,后由早期弟子吴广洋整理定稿,《全集》据此加以收录并有所增益。诗歌题材丰富,众体兼备,五古、五律、七绝、七律、歌行皆精;有诗家认为,“……其诗则宋诗之上乘,风神佚荡,可与后山、简斋相比美,放翁集中无此等作也。”并对先生《胜利行》诗一首尤为推崇:“可与少陵之《三吏》《三别》诸作抗衡千古也”。陆先生常用词牌众多,他于词牌、曲调的熟习与驾驭能力,为时辈所称道。此外,从一些言简意赅的短文,可见他对于中国戏曲史极为熟稔,对于传统音乐的深切理解,亦尽在其中。

陆维钊先生不仅是一位豪情万丈,多愁善感的诗人,更是一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家,亦是一位厚积薄发的学问家,在语言学、文字学、书法学、鉴赏学、中医学、戏曲史等多个领域均有相关著述。

如前所述,他生于清代碑学后期,既得风气浸润,又对疏离已久的帖学加以重新审视,兼收并蓄,自创书体,实现了重大突破与创造;而且,他在书法教学与理论研究方面同样引领时代风气之先,亦将其书学思想写成《中国书法》。这无疑是20世纪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力作之一,成为后人学习书法的重要借鉴与参考。自1948年以来,其单行本已多次出版,这次据其后期修订手稿重加整理后收入《全集》。

尤须指出,本卷随附诗文著述的存世手稿图版,图与文虽不作一一对应,但我们可以藉此窥识陆先生毕生精益求精、反复修订,日渐完善之全过程。

学词册  纵二五.九厘米 横二九.一厘米 纸本  一九二〇年代中期  家属藏

庄徽室散曲稿  纵二五.五厘米 横二九.三厘米 纸本  一九二〇年代后期  家属藏

诗词稿之二  纵三〇.二厘米 横一四.三厘米 纸本  一九四〇年代初期  家属藏

批准、日记、信札

《全集》收集整理陆维钊先生在各种典籍中的批注,充分反映了他从青年时代起养成的严谨治学的作风与路径,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这些手迹往往字小如豆,甚至笔触细如发丝;其间或片言只语,意味深长;或成篇长论,有理有据。反复考订得失,殊为不易。有些本身就是非常精彩的小字书法作品,内容与形式合而观之,浑然一体。

本卷收录陆先生日记两种。其中记录日寇登陆上海金山卫部分,饱含血泪,深刻铭记,也因此他生前一再语及子女勿忘国耻家难。陆先生生前与夫人长期两地分居,聚少离多,常以日记代信函,鸿雁传书,往还于沪杭之间。可惜这些信函在多次政治运动中焚毁,已无从得见。

陆维钊交游广泛,与其往来的名家大师达数十位之多,大多是二十世纪文化艺术界之翘楚。《全集》现收录先生书信九十余通,对象包括马一浮、陈中凡、姚鹓雏、沙孟海、夏承焘、王蘧常、陈训慈、方介堪、姜亮夫、施蛰存、严群、陆抑非等人,经过再三考辨,信札时间基本得以确定。这些信札内容多为陆维钊与师友间讨论诗词、书法、金石、书籍等文林艺事及日常生活,其间充盈情感交流。他们也由此在学术研究、教书育人、艺术创作与鉴赏品评等方面形成较为密切的文化共同体,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譬如,马一浮在1961年初曾与其探讨《梦奠帖》的断句、字形等问题,他予以积极回应。通过这些手稿信札,将为还原二十世纪文化艺术界人物交游情况,厘清近现代学术人物谱系提供第一手资料。

这些批注与信札也是陆维钊他们作为最后一代传统文人的心迹所寄,同时也成为向新时代不断转变的重要象征。通过系统梳理个中脉络,对现当代的学术与艺术教育,人物与情感交流等诸多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氏词辨》批注  纵二六.〇厘米 横一四.厘米 纸本  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二年  家属藏

《邢孟贞石臼集》批注  纵二四.八厘米 横一三.五厘米 纸本  一九四九年  家属藏

致马一浮  纵三二.〇厘米 横四一.〇厘米 纸本  一九六一年  家属藏

致沙孟海  第七通  纵二九.〇厘米 横一九.四厘米  一九七〇年代后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笔记、教案、医方

陆维钊早年求学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师从诸位名师。从保存至今的一册册课程笔记,密密麻麻的铅笔、毛笔注解,可见其一丝不苟的学问之路由此得以奠定。限于体例与篇幅,笔记部分收录概要。

陆先生一生从事教育,有着执教小学、中学、大学的完整经历,成就斐然。青年时代,作为王国维先生助教,他在清华园与四大导师朝夕相处。在松江女中任教期间,便是教育部专门委员会推荐的国文教材三位起草员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或独立或合作编写教材。1942年之后,相继担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美术学院的古典文学教师,他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备课充分,生前留下了大量未经出版的文学史、诗文作品选、文字学、戏曲史、教学资料摘编等文稿。通过这些文稿,可以窥见陆维钊的学术视野、知识结构、治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其中文学史部分,从上古神话传说到鲁迅小说,侧重于汉魏六朝文学、晚清文学;教学资料摘编则涉猎甚广,古今中外兼备。这些文稿绝大多数用毛笔书写,又经过多次修改增订,朱墨灿然,展现了一代书法大家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日常书写风格,也是研究陆维钊书风演变和书学成就的珍贵资料。尤其是在浙江大学中文系任教期间,他广为收集读书指导材料,包罗万象,自成体系,充分反映了他的教学理念与治学路径。这些札记至今留存,弥足珍贵。

陆维钊先生从事教育工作逾半个世纪,尤其在高等院校书法专业的创建上,有着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他自1959年在浙江美院兼课,讲授古典文学与诗词题跋;翌年,应潘天寿院长力邀,9月份由原杭州大学调入浙江美院。之后,他曾任书法、书史、书论、古代汉语言文学等课程教师,并带领助手亲自购求搜集碑帖等资料,共选购碑帖印谱等上万种。1963 年主持招收书法专业首届本科生,担任书法篆刻科主任,负责书法专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成为现代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奠基者、开创者。1979 年,浙江美院受国家文化部委托培养书法篆刻硕士研究生,复由先生主其事,出任指导小组组长,草创计划与纲要。陆维钊先生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为中国画系书法篆刻科手订教学计划,与任课教师商定并共同担当课程。其《教学纲要》从书法篆刻的一般问题入手,涉及文字学、书史、书论、印史、印论,乃至人品与书品。先生主张“要想在书法上有大成就,必须以学问为基础”。认为书法不仅是写字的技巧训练,更是自身修养和广博学识的积累过程,并一再强调书法艺术对创作者素养学问的依赖远胜于艺术技巧本身,明确提出成就一个书法家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所有这些珍贵的文本,均一一收入于《全集》。

陆先生还承继家学,亦擅岐黄之术,一直有悬壶济世之志。他长期研读前人与时人医案,为亲朋好友把脉问诊,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1959年,他在浙江中医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同时兼课,也曾有意执教中医学院,后因美院先办调令而作罢。但他致力于医古文研究,弘扬祖国传统医学的愿望却一直未曾改变。并一再要求子女报考医学院校,以期治病救人、发扬光大。尤其是在晚年病重住院期间,他对个人病情做了详细记录,可谓医者仁心,一丝不苟。其身后留下数量可观的医案和医方,有待进一步梳理与研究。

《东亚各国史》课程笔记 · 封面:纵二八.〇厘米 横一六.五厘米  内页:纵二八.四厘米 横一二.三厘米  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二年  家属藏

读书指导材料搜集  尺寸不等  一九四〇年代后期  家属藏

与校中国画花卉研究生谈话  纵三〇.三厘米 横一四.七厘米  一九七八年  家属藏

 散墨辑存

本卷首先收入的是陆先生参与《全清词钞》编纂期间,系统梳理词人小传的手稿。在有清一代近三百年间,数千位词人著作,经过岁月磨砺,世事沧桑,后人经过广泛收集、版本整理、优劣比较、反复遴选以及考订细究,方才形成《全清词》之规模,可谓来之不易。本卷这份手稿的完整收录,从中不难窥识作为“终全其事”的陆先生当年贡献之一斑。

陆先生一生从事教育事业,从任职清华国学研究院起,直至生命尽头,时间长达五十五年之久。他在不同时期写下大量的读书笔记,涵盖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儒释道经典,无所不窥。这些或疏或密,或清晰或涂改的字迹,经过岁月的沉淀,承载着先生当年潜心治学、少为人知的真功夫,如今通过《全集》终于有所呈现。而精彩如许的书写风格,更加彰显了一代大家不朽的艺术气息。其中《商周彝器通考》之节录部分,图文并茂,尤为精彩,颇可见先生严谨、细致的学人风范。

清词钞小传  纵三〇.四厘米 横一六.七厘米  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五年  家属藏

印泥调试记录  纵一八.〇厘米 横四〇.九厘米  一九七一年  家属藏

法帖摘录  纵三三.二厘米 横三〇.三厘米  一九七〇年代后期  家属藏

(本文据浙江大学出版社相关资料)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