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胶州市委书记谈“DeepSeek”启示:鼓励企业在科创等领域长期投资

  • 社会
  • 2025-04-07 08:46:04
  • 5

春寒料峭时,胶州湾畔涌动着创新发展的春潮。今年2月17日,一场面向胶州全市企业家召开的“汇报会”拉开了该市蛇年重点工作大幕。会上,胶州市委、市政府向企业家们详细汇报了各条产业赛道招商引资揭榜挂帅工作方案,同时,诚恳回应了企业家们关心的区域产业转型方向、地方如何赋能企业发展、改进提升政务服务等问题,以期将政府的“想法”与市场的“办法”打通,凝聚起建设创新型产业体系的合力。

回望胶州市发展历程,这种面向企业、面向市场的开放胸襟,塑造了该市强壮的经济骨骼——作为山东半岛制造业重镇,胶州工业基因深植血脉:全部41个工业门类中31个在此扎根,规上工业企业突破千家、稳居全省同级城市首位,钢结构、食品加工等“六大地标”产业在全国领跑。

这是在智能化时代到来之前让胶州人引以为傲的发展成就。而眼下,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和区域竞赛已如火如荼,面对新技术对未来城市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胶州能否再次踏准时代节拍,以“二次创业”的魄力重构发展坐标系?

答案伏脉在胶州市万千家大大小小的企业中。在该市智能家电重点项目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内,AI技术早已渗透在诸多生产环节,智能交互引擎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尚处成长期的欧开智能系统公司,仿造人体骨骼关节,成功研发出球关节智能机器人,多项参数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专攻精密部件的老牌企业丰光精密,实现人形机器人领域03-32型全系列谐波减速器的量产能力,多款产品填补国内微型高精度机器人关节器件空白。

创新发展的另一条故事线,正沿着胶州传统优势产业续写。为帮助体量占据全国第一的钢结构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胶州市引导主力企业共同搭建“钢刚好”产业互联网平台,解决钢结构行业数智化水平低、成本高、利润低等短板问题;作为全国最大的辣椒加工出口集散地,胶州辣椒业开启产业链出海新模式,在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当地农户手握来自胶州的辣椒种植订单,用先进的胶州机械加工完后,再通过跨境贸易卖回胶州;传统的家具制造业,通过龙头企业源氏木语带动,正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型。

这是眼下胶州市正在探索的创新发展之路,它们可能是陌生的、崎岖的,但富有冒险精神的胶州人知道,进步很少是一条直线,它通常是回环辗转的。

聚势,谋远,奋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同心同向建设好现代化上合新区,这是胶州作答未来的试卷。“胶州市作为上合示范区核心区和临空经济示范区所在地,将用好两大‘国字号’平台,以创新型产业体系为主攻方向,以‘一镇一业’为底座支撑,发挥链主企业作用,从存量找增量、以链主建生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青岛市委常委、胶州市委书记张新竹表示。

青岛市委常委、胶州市委书记张新竹

推进创新型产业体系的底气与信心

记者:今年年初,胶州市率先出台了落实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的路径打法。胶州市将如何扎实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张新竹:青岛市委把握当前产业演进脉络,创造性提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这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具体实践。为推进落实好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胶州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发挥平台优势,吸引头部企业落地。抓创新型产业体系,首先要抓头部企业,他们是关键核心科创资源的掌握者。前期,我们搭建了鲁港科技合作创新中心、上合国际枢纽港、空港综保区等高能级平台,这是我们招引行业头部企业的底气所在、信心所在。依托这些平台,我们与诸多“国字号”头部企业进行了对接与合作,下步将推进中棉上合棉花数智物贸产业园、中国供销集团进口冷链中心、中国邮政集团青岛综合处理中心等项目招引建设,合力解决产业链供应链痛点堵点问题。比如,链接中国物流集团资源,推进央地合作产业园项目,建设大宗商品供应链基地及结算中心、综合性应急物流保障基地、小宗粮食交易市场等,打造国内业态齐全、功能完备的物流园区。

二是发挥链主企业优势,构建集群发展生态。链主企业掌握着大量科创资源、商脉资源,在创新型产业体系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围绕承接青岛市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重点任务,我们确定了各重点产业赛道招商引资方向,由59家链主企业揭榜挂帅,围绕一、二、三产重点领域,吸引集聚一批创新能力强、支撑带动作用大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目前,已经制定了年度招商计划,形成了拟链接、拟签约、拟落地三张清单,共梳理出66个拟链接项目、58个拟签约项目、88个拟落地项目,下步将聚焦重点产业组建专班,由24位胶州市级干部、59家链主企业挂帅招商,实现一个产业、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打造集群发展产业生态。

比如,智能家电产业由我担任链长,产业将以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项目为龙头,重点推进玖星精密等10个项目,带动新材料、高端压缩机、芯片等核心配套领域项目集聚,力争2025年产业集群规模达500亿元;绿色食品产业以益海嘉里食品产业园为龙头,加快推进庞仕国际、福兴祥预制餐食产业园等41个项目,力争2025年产业集群规模达350亿元。

三是发挥本土科创企业优势,发力“一镇一业”。胶州有12个镇街,每个镇街结合自身比较优势,都明确了主导产业,成为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布局的承载地。比如,铺集镇以全国实木家具行业龙头——源氏木语为链主,建设科技创新园区,打造源氏木语国内唯一的现代化智慧分拨基地,构建智慧物流、现代化仓配一体化物流体系,集聚100余家配套加工企业,带动现代家具全产业链产值年均增长50%左右,2024年产值达到300亿元。

下步,我们将以“一镇一业”为场景,用好国家工业母机创新研究院上合分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实施“智改数转”行动,加快“木语云”产业创新大脑、钢结构“钢刚好”产业大脑等共享制造创新平台建设,推动锻压机械、钢结构等优势产业扩能提质、做大做强。

地方发展需紧跟时代浪潮

记者:胶州市已经集聚了一批高质量的大项目、好项目,在落地过程中,如何推动这些项目建设、投产、达效?

张新竹:我们将健全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从亩均税收、科技含量、投入产出比等维度,建立项目评价体系,统筹抓好资金、土地、手续审批等要素保障工作,制定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措施,全力打造“无事不扰、有事快办、特事特办、一管到底”的营商环境。

资金方面,探索“金融+产业”“金融伙伴”“金融问诊”等服务模式,健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创新“园区贷”“供应链金融”等金融产品,持续优化金融供给生态;土地方面,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大力盘活低效厂房、空置楼宇等存量资源,并通过“数据得地”、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限出让等方式持续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手续审批方面,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深化“提前告知”“并联审批”“代办服务”等模式,助力项目拿地即开工、验收即办证、竣工即投产;服务企业方面,我们广开渠道收集办理企业诉求,研究制定整体性系统性解决方案。推进“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深化“包容审慎监管+柔性执法”改革,让企业安心经营、舒心发展。依托“工赋上合”惠企e家云平台,完善“政策找人”机制,推动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

此外,今年是上合示范区综合改革开局之年,待综合改革方案批复后,将在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等领域落地实实在在的改革举措,含金量很高,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和引领价值。胶州市作为上合示范区核心区域,必将能享受到综合改革释放出的红利,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

记者:“DeepSeek时刻”是否给胶州市带来启示?

张新竹:DeepSeek、宇树科技等企业的成长经历不仅为胶州提供了宝贵经验,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地方发展需紧跟时代浪潮,搭建科创平台,导入科创资源,厚植企业创新土壤,胶州市将从以下四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在发挥平台优势上持续发力。国际化科创交流平台的搭建,可以为地区创新引入“活水”,开拓地方企业发展视域。去年,香港科技园公司与上合控股集团共建的鲁港科技合作创新中心揭牌启用,我们将积极发挥鲁港科技合作创新中心作用,推动香港科研成果与本地企业深度对接。同时,鼓励胶州本土的软控、中集、大牧人等领军企业加强关键零部件、核心设备等技术攻坚,建立企业主导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形成“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市场推广”的协同生态。

二是在壮大耐心资本上持续发力。高科技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地方成熟的资本生态。我们将发挥上合创投风投基地、产投集团等平台作用,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用好10支总规模53.66亿元的在管基金,加快设立产业并购母基金、S基金,培育壮大“母基金+子基金”的多层次产业基金丛林,鼓励企业在科技创新、绿色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进行长期投资,推动形成“国资领投+项目落地+股权退出”的良性循环。

三是在强化政策供给上持续发力。我们正在谋划制定《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为来胶创新创业的企业、人才等科创主体提供研发创新、科技金融、创新创业、国际合作等全方位的政策保障。

四是在强化人才支撑上持续发力。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我们已经发布了系列政策,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下步,还将统筹谋划好如意湖周边、教育片区、青年湖片区等“引流片区”规划,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全面提升旅游承载力,做大文旅消费

记者:去年10月和今年1月份,胶州先后落地上合国际免税城、宋城演艺丝路千古情两个重磅文旅项目。为何文旅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胶州能够吸引来这些项目?

张新竹:胶州之所以能够吸引上合国际免税城、宋城演艺丝路千古情这两个重磅文旅项目,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独特优势:

一是国家战略优势。随着上合示范区和临空经济示范区两大“国字号”平台加速起势,胶州已然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国际资源和无限的市场潜力。特别是,通过上合示范区商旅文交流发展中心的建设,机场“双枢纽”合作的持续深化,国际客货航线的不断拓展,吸引了上合国际免税城、宋城演艺丝路千古情项目的加速落地。

二是文化底蕴优势。胶州拥有三千年古国积淀、两千年城市建置的厚重历史,现存的文化遗址就有城隍庙、板桥镇、市舶司、高凤翰纪念馆等等,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人文历史是吸引项目落地的重要因素。

三是交通区位优势。胶州海河湖交汇、陆空铁联动,9条轨道交通和6条高速公路贯穿境内,胶东国际机场261条空中客货运航线、145个国内国际航点通达全球。特别是我国过境免签政策优化后,胶东机场入境外籍人员数量超35万人次、是2023年的2倍,2024年旅客吞吐量2618万人次、增长22%,今年还将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可为未来文旅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两大项目今年将有何进展?下步将如何承接消费流量,全面提升城市旅游承载力?

张新竹:目前,我们已经与中免集团、宋城演艺建立了常态化沟通对接机制,推动两大文旅项目尽快实施。其中,上合国际免税城项目正在加快推进,研究争取上合特色免税购物政策,做好免税消费业态布局储备,力争6月底前取得更多阶段性成果。丝路千古情项目计划近期开工,建成启用后将借助丰富的舞台表现形式与现代化舞美设计,以“丝绸之路”为纽带,集中展现上合组织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多元文化与地域特色,为游客带来沉浸式的东西方文化交融体验。

围绕承接好免税城、宋城流量,激活全域文旅消费,下步我们将从优化交通配套、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打造旅游消费动线、促进全域旅游标准化四个维度,全面提升城市文旅承载力,助力青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在优化交通配套方面,提速上合大道、融合大道等干线路网施工,加快上合示范区换乘枢纽建设,配套建立区域交通导视网络和智慧客流管控系统,打造集地铁、中运量、常规公交为一体的“三网融合中心”和集旅游大巴、常规公交、出租网约车、私家车综合换乘为一体的“旅游换乘中心”。

在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方面,结合消费、文旅、会展等优势资源,以流量引入为切入点,发挥上合之珠、上合大厦、建国饭店“铁三角”作用,科学布局酒店、商业等配套,更好满足会议会展、国际交流、商贸、文旅等活动需求。

在打造旅游消费动线方面,以两大文旅项目为引爆点,结合艾山风景名胜区、大沽河生态旅游度假区、少海国家湿地公园等存量文旅资源,系统性谋划高品质旅游动线,全面展现胶州城市的多元魅力。

在全域旅游标准化方面,研究制定中长期规划,建立全域旅游标准化体系。特别是围绕餐饮标准化,挖掘胶州地方饮食文化特色,设计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地方餐饮小吃,积极开发上合特色餐饮项目,打造胶州餐饮品牌。围绕购物标准化,将胶州特色农副产品、上合国家特色产品等纳入旅游购物特色商品体系,开发上合特色文创产品和旅游购物商品,打造“上合有约 胶州有礼”文旅IP。

原标题:《青岛市委常委、胶州市委书记张新竹:踏准时代节拍,以“二次创业”的魄力重构发展坐标系》

有话要说...